2019-01-11
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,我都是在互联网公司的纯业务部门,负责软件开发。大型互联网公司拥有细致的专业划分、职责划分,细致到每个小组、每个人负责一摊事,并有明确的绩效考核。
在这种框架下,每个人如同巨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。我根据自身经验,总结了这种方式的利弊。
所谓人多力量大,但是当人无穷多的时候,力量会无限大吗?
当然不可能。
人是有感情、有心理活动的,当人多起来之后,管理难度、沟通难度都会加大,大到一定程度后,管理与沟通都会遇到瓶颈。
我们知道,计算机代码是没有感情的,让它做什么他就做什么,那么代码无穷多,程序的力量会无限大吗?
答案还是不可能,在 Unix 思想中,一个程序干好一件事情就行,要保持 KISS。原因是如果一个程序要求的功能过多,它的架构设计会变得很困难,并且难以维护,当复杂度积累到一定规模后,它变得不可维护,同样会遇到瓶颈。
因此可以看出,问题的关键在于复杂度,复杂度上去了,效能就会受到影响。
我们引用一个老掉牙的段子: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?
答案我们都知道,三步:
假设这就是标准答案,通过这三步真的能够把大象放进冰箱里。
我们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。假设有三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的一个步骤:
现在他们接到了公司的任务,需要把一头大象放到冰箱里去,我们设想将发生的事情。
首先三个组协调了半天,终于约到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,一起坐下来碰头:
项目计划列出来后,发给 Leader 审阅。Leader 何许人也,想必大家都知道,必定是高瞻远瞩者。
他看到这个计划后直摇头:
众人一听,我去,还是老大水平高。赶紧又约了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,一起坐下来修改 PPT:
在大家的加班与通宵下,计划终于出出来了,通过了评审。不得不说的是,大象晾在一旁都快凉了一半了(大象:???)。
后面的故事我就不再延展了,否则一万字也写不完……这也能体现出,分工协作后,花费的时间大大提高了。原来只需要 3 个步骤,通过分工后扩展出许许多多个步骤,以及协调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。
究其原因,可以总结为:
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里有时成功的项目,团队的人数并不多。有时候反而人少好办事。
把大象装进冰箱主需要 3 步,打开门、放进去、关上门。对于公司来说,装大象这件事情并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,要求并不高。只要能麻溜装进去,省下精力来放在重要的事情上。
就是这么简单一件事情,在从上到下一步一步传达的过程当中,由于绩效的存在,会逐渐发生扭曲。
原因也同样很简单,每个作为螺丝钉的人,他们来到公司是希望自身发展的(升职、加薪),不论哪一级,在做事时都希望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,获得 Leader 的重视,承担更高层次的工作。
这也与公司对员工的期许附和起来了,公司都是希望员工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问题,而不只是无脑执行。
但是问题是,对于一个螺丝钉来说(底层搬砖的、小 Leader),一个季度能接几个项目呢?可能装大象这件事情是他们一个 Q 中最大的事情了。因此必然是要在这件事情上大作文章,哪怕任务交待地很清楚:麻溜给我装进去,越快越好。
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后,完成的效果会反过头来大打折扣。简单说就是三个字:想多了。这个情况屡见不鲜。
当公司规模变大之后,这是个无解的问题。不设定绩效不行,设定绩效也不行。
我的感悟就是:
咋解决呢?
我们常说别的团队多么好,自己所在的团队多么乱。当然,别人家的饭都香。排除主观心理,假设两个规模差不多的团队,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好坏呢?
我们往最理想了说,什么样是好呢?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,我想到的有:
梦之队啊……可能吗?如果有请告诉我…………
什么是不好就不必说了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最近我迷上了踢实况足球,我发现足球这种由 11 个队员协作完成的活动,与互联网团队的管理是可类比的。
假设:
一个业务项目的从零到一,就像是老板发出球,经过一级一级向前传递,最终打入对方球门的过程。
在这个过程中:
大多数时候组织失控源自战略贪婪,不断给自己加杠杆,想要把好处最大化,以致迷失自我。本本分分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,但是话说回来了,真正有点本事的,谁又能安于本分呢?
有的人喜欢这种做螺丝钉的感觉,喜欢一步一步往上爬。有的人不喜欢这种做螺丝钉的感觉,向往自由自在。
通过两年半的工作经历,我属于后者。我想大多数野心不大的人,可能都是倾向于后者的吧。但是生存的压力,又会将我们推向前者。
生存嘛,一向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