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3-07
从小学起我对学习就有深深的误区。
在我看来,学习就是为了考试,而考试就是一个像现在吃鸡这样的游戏。
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就像打一局吃鸡,而不同科目的差别,就像换不同的地图玩吃鸡。
三好学生就像赛季的特别奖励。
因此,我也分得很清楚,哪些科目有用,哪些科目没有。
语文数学外语,这三门是有用的,好好学。社会、地理、自然,这些是没用的,听也不听。
主要精力都放在踢球、打篮球和玩电脑上面了。
可以看出,小学时的我,学到了知识,却没悟到道理,认知没怎么升级。
这个误区一直持续到我上高三,它不断地发展、恶化,导致:
语文:
数学:
英语:
真正我让实现顿悟的,是高三时学化学。
我的高中时不幸患了抑郁症,高一高二两年都成绩垫底。高三时开始一轮复习了,我才恢复过来,开始从零基础学习。
说到这里,有件往事给我印象很深,一轮复习时化学张老师点我上黑板,写电解氯化钠的化学式。我洋洋洒洒地写下:
当时的场景让我毕生难忘:
我倒不是那种怀恨在心的人,只感觉很羞愧、很丢人,这就是高三一轮复习时我的基础。
我的学习方法非常的蠢:
上课时就像复印机一样,把老师的板书 100% 记在笔记上。不仅是板书,老师强调的重点再在笔记上标注。上课全班就我忙不迭地动笔,别人嫌简单都很轻松。
我还建立了错题本,只要是错题,题目、题图、错误的解答、错在哪里、正确的解答、错误反思,一并记录在错题本上。
于是我就得到了一摞错题本,每天反复看。这个错题本最后变成了高中化学试题大全……
有一天我突然就开窍了,突然就知道该怎么学化学了。
自从顿悟的那一刻开始,我的化学成绩就直线上升。化学试卷中最难的题目,就是描述一大堆乱七八糟的,只给一部分线索,然后问你各是什么物质。最后我都能够读完题就把答案写出。
临近高考时有一次全班考试,我闹肚子实在憋不住,提前一刻钟交卷(题目很难,好多人都还没做完)。结果那次几乎考了满分,同学们的赞叹和老师的赞赏,让我很感激。
特别是我的化学老师,知道我很努力,对我很好。
化学学习让我在学习方法上有所顿悟,但是我的认知却还是没有太大升级。
直到我上大学,学习就是为了考试,应试教育把我害苦了。
苦在哪里?用流行语来说,就是这样的学习它没有灵魂啊。
虽然大学学习高数的时候。两本《高数(第五版)》加上基本从二手书店买的习题册,也学得津津有味,但是我也有很多遗憾:
大学的学习,可以看出我探索的心有了,但是能力是真差,干啥啥不行。
那时的我心气还挺高,天天读民国、批判高等教育的书籍,比较愤青,因此情绪也长期不正常。
不过不论怎么说,总算在认知上是有所启蒙了。没错,我二十多岁,终于才在学习上启蒙了。
真正让我实现转变的有两门课。
一门是线性代数。
不得不说大学的线性代数真是坑。线性代数、空间变换之美一点没教给你,天天教的、考得是怎么手算矩阵运算。但是这门课我学地出奇的好,咋回事呢?
首先,手算矩阵是非常繁琐、容易出错的。大部分同学的时间都花费在重复算、验证计算过程上面(怎么算都算不对)。
而我呢,终于有一项学会计算机仿真了,当时是使用 Linux 下的 Octave(Matlab 的 Open Source 替代)。
于是我的中间步骤全是靠程序自动算的,这就大大加快了我的速度,在同样时间内我能做更多的题,获得更多的锻炼。
第二,是我在暑假的时候,学习了很多外国的教材,有吉尔伯特教授的公开课,也有一些国外的课本。
结果让我大开眼界。当然,那时候认知能力有限,也几乎没学明白。也就模糊地明白了一点:国外教的牛逼,课本教的好 Low。
一门是 C 语言。
编程真的是穷困屌丝居家旅行逆袭的利器。
我的大学 C 语言老师教的是 C 语言在大陆独有的一种方言——PPT C。
那时正流行考计算机证,我一次性考了三个(全国计算机二级 C、江苏计算机二级 C、江苏计算机三级偏硬,即计算机体系结构),虽然说也没啥卵用……
那时我开始捣鼓 Linux,学 Linux 系统编程、C 语言、Python……玩得不亦乐乎。
正是对编程的学习,锻炼了我的心智,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,同时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、探索能力。也促使我最终走向计算机这个行业。
学了编程之后,我才算开窍了。这已经是大四的事情了,那年我 22 岁,刚学会学习,肚子里空空如也。
因为肚子里空空如也,所以我又读了个硕士(很水的)。当时在学习上刚刚开窍,为了进一步启发自己的心智,我就选择了一个纯数学算法相关的方向(非线性滤波)。
在我们实验室里只有一个师兄会这个,他给我讲解了几篇论文,将我带入这个领域,我很感激他。
当然,硕士更多的是需要自学。
统计、统计信号处理、统计估计、卡尔曼滤波、高斯滤波……这几门课程全凭自学(就算开课,老师也不好好讲,学生也不好好上课,风气如此)。因此我全靠啃各种中英文的教材,等学会了,也活生生地被扒了一层皮。
等研二开题后,开始看论文的时候,纯英文的论文又把我的肉给扒去了。看英文论文跟做英文阅读理解有本质的区别,英文阅读理只要 4 个选项里面选一个对的就行,而阅读论文是你得真看懂,能看出对错、好坏,还得能跟其他论文、知识点关联起来。
论文看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写论文、做仿真,把我的骨头也给扒走了……在经历了别人都发了论文我还没发,投了论文被拒,投了论文要改、改了再改……当然期刊都不是国际著名的期刊,不过我可以保证我没有作假。
那时小湖边是我常去的地方,带一瓶可乐,在小湖边一坐就是一下午。湖边的芦苇长到一人多高,一大丛一大丛的,湖水波光粼粼,现在想来美如画,只不过当时没有心情欣赏。
这段硕士经历将我的学习能力锻炼地更进一步。有点像把不太会游泳的人扔进水里,在水里一边挣扎一边学游泳,最后能够游得怡然自得。
我的学习能力不敢说有多么厉害,但是比起过去的我来说要强太多。总结起来属于把自己从一个废人的边缘拯救回来了。
转眼工作快三年了,这三年最大的成就是一直没有中断过学习。
坚持到什么程度呢?每天学、每个周末学、放假学、连续学,这十年来没有中断超过十日不学习的。
因此我在职业上成长算是比较快的,也十分有潜力。
工作之后,在程序员这个职业中,只要你坚持学习,就能超越相当一部分人。
想要拔尖还是很困难的,还是需要不断地自我磨炼。
工作之后才体会到当学生时那种学习的环境是多么好。不用担心生机、也不用担心生活、买房、生孩子。无忧无虑,一心向学。
不过大学里能意识到,并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人,是极少数。我也没有好好珍惜。
工作之后,成家立业、买房生子,老的老小的小。这种感觉就像冰雨猛烈地打在你的脸上,任你乐意不乐意,就那么敲打着你。
压力变大了,诱惑变多了。毕竟挣了两个小钱,享乐的东西就多了。以前买不起游戏机现在可以买了,以前吃不起大餐,现在可以吃了。
工作后学习的难点,我想就是顶得住压力、经得住诱惑,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吧!
在大学里学习是先广后专呢?还是先专后广呢?我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亏。
首先我们排除非黑即白,只专不广、只广不专,都不太符合现在的社会,尤其是后者,这不就是典型的键盘侠么……
我们就用二八法则来划分把,留两个选项:是 80% 专 20% 广呢,还是 80% 广 20% 专呢?
我走的是后面这条路。
为什么呢?后面这条路一是好玩(五彩斑斓),而是容易(熟练掌握各种语言的 Helloworld)。
在找工作时我就开始吃亏了。因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一点,什么都不精,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,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。
幸好当时正在流行 Android 开发热,于是自己苦学了一段时间 Android 开发,才赶上了这趟末班车,从事了这个职业。
随着工作的这几年,自己的经验不断积累,不断在 Android 开发领域精进,我才幡然醒悟了一个道理:
因此,现在再让我来看的话,兴趣广点不是坏事,但是一定要专注于一项,有一个一技之长。
到时候找工作的时候,能凭借这一技之长找个好工作,拿一个高薪。
这一点我就吃亏了,我属于白菜价入行的……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很重要,如果这份薪水高,调薪时就会越长越多,如果起薪低,就会长得很慢。
而你三十岁正是用钱的时候,结婚、买房子、生小孩都需要钱。没钱就有愁不完的烦恼。
所以说,如果凭借一技之长,找一份好工作,薪水高一些,相对地生活压力就小一些,就会为生计少奔波一些。这样会额外省出一些精力,拿这些精力再去往广发展,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认知能力,因此会达到贪多嚼不烂无所企及的高度。
甚至说,凭借一技之长能够更快实现财务自由,到时候想干啥都行……
我目前对未来的成长规划是这么打算的:
首先,我在深度上还是需要补课的。在众多技术中我选择了 React Native。未来我打算参与 React Native 社区,与社区共成长。
参与开源社区是一种快速成长的好方式。
第二,业余时间里我打算多开发点程序,做些对人们有所帮助的程序,希望能赚到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