蜜獾矿渣:上手、换电源、安装 OpenMediaVault

2021-01-09

前言

最近想添置一台 NAS,本来打算选择品牌 NAS,架不住微博老铁 @Funarp 的安利,进入矿渣这个神奇领域。

在众多矿渣中,最看好风暴二期,无奈于市场上货少价高,只好再看其它。于是便找到了另一个神奇矿渣——蜜獾超存。它在 2020 年下半年开始流行,目前价格还没被炒起来,同时货也比较新。

外观展示

我到手的这一台,整体外观还是非常新,如下面几幅图所示。这机箱的做工属于拍照好看型的,实际上细节处还是有点粗糙。不过全铝合金 + 侧透 + 6 盘位的 ITX 机箱,如果单买机箱的话(机箱+电源)¥210,它不香嘛……

正面有一个挡板,还是锁扣式的,按一下能弹起来。挡板上有防尘网。前面印字的这个是个把手,可以提着走,非常实用。

双面侧板还是亚克力侧透:

特意拿手机闪光灯照了照,发现不透啊……原来亚克力内层还贴着保护膜,保护膜是不透光的,得把保护膜揭掉。

打开前挡板露出 6 个硬盘位。

这 6 盘位确实是非常的霸气了。

硬件配置

机器的 CPU 为 J1900,功耗很低,仅做存储是没有问题的。后面想跑一些 Docker 服务,不知到时候性能够不够。

主板类型不统一是矿渣们共同的特色。ITX + J1900 的搭配同时命中了工控机和瘦客户机领域,各种名不见经传的主板都可能出现。

蜜獾超存据说有 5 种主板,也有说 4 种的,也有好坏之分,也有拿蜗牛主板来用的。好的在黑群晖下能识别 6 个盘位,差的黑群晖只能识别 4 盘位(Windows 下装了驱动能识别 6 盘位),前者的价格高于后者。后者只能识别 4 盘位的大概原因是有一个驱动群晖不识别,我跟卖家确认了下,Linux 下都能识别 6 盘位。

我不玩黑群晖,选择 Linux 发行版 OpenMediaVault 作为 NAS 操作系统。但是我还是买了黑群晖 6 盘位版本。原因是这个版的主板为研域,在几个版本里最好(虽然也没听说过……)。再一个就是以后出黄鱼的时候好出一些吧……

详细硬件配置我还在梳理当中,主要都是仔细阅读大佬们发的文章进行整理,目前只梳理了一部分:

内部展示

拧下螺丝即可打开侧板,可看到主板正面。CPU 采用被动散热,有一个 DDR3 内存接口。比较瞩目的是 6 根 SATA 线,连接着另一侧硬盘笼的背板。

我买的是带 8GB 内存 + 64GB mSata SSD 的版本。当然品牌就不强求了,比如内存的品牌是 PCCooler……

主板的背面是两层硬盘笼,看着这白花花的铝合金,感觉这钱花的真值~

两层硬盘笼,每一层有一个大 4Pin 插口,每一层各有 3 个 state 插口。电源有两路 4pin 供电,正好一层走一路。硬盘笼后面(右侧)是机箱背板上的两个 8cm 风扇,用来给硬盘散热。

前面说到侧板内侧有保护膜,因为想着机箱里面也没啥好看的,保护膜就不撕了,出黄鱼的时候这就是 99 新了!

换电源

主机采用小 1u 的 flex 电源,蜜獾机器自带的电源有一个通病,那就是吵。吵到什么程度呢?第一天我把它放在桌面上,一两个小时下来我感觉我脑子都共振了,嗡嗡的。第二天换到桌子下面,还是嗡嗡的,弄得我脑瓜子疼。

看到网上大家也很头疼,有的选择给电源换风扇,有的选择更换电源。我则选择换电源,原因一是噪声能改善,二是换一个稳一点的电源对硬盘寿命有好处。毕竟硬盘也要花一两千去购置,数据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,电源是绝对值得投资的。

上网搜索了一番,加上大家推荐,最终选择了益衡的 7025B。电源外观如下:

这电源拿到手,第一感觉很有分量。

原配电源品牌为链力,后面把老电源拆下来后,要比 7025B 轻不少。

ITX 机箱走线还是比较费劲的,经过一番折腾,装上了新电源。

风扇不转

合上侧板之前,先通电看看能不能点亮,正常工作。但是发现后面两个风扇只有一个转,另一个不转。

仔细观察过后找到了原因,原来是我的灵魂走线挡住扇叶了。拔线拿开后恢复正常。

噪声

换完电源之后有仔细听了听噪声,得到了进一步结论。

蜜獾的噪声由两部分组成:① 链力电源风扇噪声,② 机箱后面 2 个 8cm 风扇噪声。最终的噪声由两部分叠加而成。

更换完电源之后,电源的噪声消除了,整机的噪声得。7025B 非常静音,耳朵贴上去才能听到很轻微的一点点声音。整机噪声得到了一定下降。

但机箱风扇的噪声还在,这部分噪声虽然好了许多,但还是有点吵。后续打算更换静音风扇 + 减速线,把这部分噪声降低一点就完美了。

系统安装

系统选用 OpenMediaVault,这是一个基于 Debian 的专门为 NAS 打造的 Linux 发行版。

下载好 OpenMediaVault 系统的 iso 后,我所使用的系统是 Windows,使用开源的 rufus 工具将系统拷贝到 U 盘中。

预先将网线连上,设备插上优盘,开机进入 BIOS 更改以下启动顺序,重启后进入 OMV 安装界面:

选择语言、时区:

设置 hostname 和 domain,再局域网里可以通过 hostname.domain 进行连接:

选择安装盘,这里选择 64GB 的 SSD。

格式化问题

机器自带的 64GB SSD,在格式化文件系统时遇到了问题。说无法创建文件系统(Failed to create a file system),导致安装卡在这一步。

OpenMediaVault 安装程序有一个功能,连续按返回能进入安装器的主菜单,在其中可以跳转到安装的不同步骤。在主菜单有一个额外功能,Execute a Shell,能打开一个终端。

有终端就好办了,尝试手动进行格式化,此时报错说硬盘已被挂载。

通过 cat /proc/mounts 查看被挂载到了哪里。

原来被挂载到了 media 下,umount media 一下完事。退出 shell,在主菜单里再回到上面格式化硬盘那一步,此时能够正常走下去了。

正式安装操作系统:

安装完成后,重启进入 Grub。

使用 Web 命令行登入:

Bingo!基于 Debian 的 NAS 操作系统,8GB 内存,J1900 低功耗四核,六盘位,完美!

硬盘位测试

找了一块闲置的 2.5 寸笔记本硬盘,装到硬盘架上,分别插到六个盘位进行测试。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按照1、2、3、4、5、6 的顺序。2 ~ 6 进入系统都能够正确识别。

1 号位遇到一点问题,推入硬盘笼时推不到底,会卡住。原因在于 2.5 寸硬盘的螺丝固定方式,在硬盘的正面固定,这会导致螺丝头占据一定高度,而这个高度正好与硬盘笼侧面的镂空卡住……但是同样是左侧的 4 号位没有这个问题。我认为是存在误差,因为不加盘是能够推到底的。用 3.5 的话应该没有这个问题,原因在于 3.5 寸是在硬盘的侧面拧螺丝。

另外硬盘位是由指示灯的,能够看到硬盘通电状态,以及是否在进行读写。

成功后在 OMV 中能够看到硬盘成功加载:

小结

至此,折腾的第一阶段算是达成了。一入矿渣深似海,从此走上了一条折腾的不归路……

两块硬盘和 SSD 都在路上了。虽然买了多块硬盘,但是不打算组 RAID,准备采用定时 Rsync 多盘备份的方案。具体实现和效果,敬请期待。